同中国别的艺术门类:书法、戏曲、音律、诗词曲赋、工艺具有同样的规律,中国的绘画讲求承继传统,讲求于「成法」的模拟接受、理解和消化的学习。这个「成法」,从字面上看,「传」是自上而下,时间性的长度,「统」是自点及面,空间性的广度。所以「师古人」的这个概念,广而言之,不是去单一学习某家某派某法,而是在讲对整个美术史里不同的个人、作品和不同时期的审美风格的一个怎样「承前启后」的方法的学习。而恰恰,纵观整个美术史,所有可以标程百代的巨匠宗师和他们所留下的无数彪炳史册的辉煌巨迹,无一不是贯彻着这样一个完成了「承前启后」的伟大使命的学习和创作。其中,每个人在继承了古典的「成法」之后,又以自己的「独造」开拓和延续了古典的生命力。
如果一个艺术家以「承前启后」为使命和目标,他须做到:「古法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这里对「佳」、「垂绝」、「不佳」、「未足」都需要建立在对传统的高度理解之上,而「守」、「继」、「改」、「增」的能力,又恰恰体现了艺术家个人的技艺、修养和他对美术史的贡献。
然而人生苦短,知也无涯,庄子曰:「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一个艺术家如果「师古人之迹」而后能「师古人之心」完善技艺以外的人格道德、价值、情操、襟抱、器识、学养和态度,继而师造化之无穷,体察天地四时造物之理、之情、之态,再以「我心为师」达到「中得心源」,重新塑造自我和一个精神的世界。那么,他便真正体现出「艺虽小技,可达乎道」的精神并且达到这样的境界。
任何学习,目的之外的态度和方法至为重要,常常是态度决定了方法。「取法乎上」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万不可溺于湫浍,忽视渊源。
学习晋唐宋元,绝不是要回到晋唐宋元,去复古。恰恰相反,晋唐宋元的辉煌正应该是明清的酸颓、民国的混乱、今天的浮躁的最好的强心剂。晋唐宋元那「十日一水」、「五日一石」,惨淡经营、一丝不苟,九朽一罢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不矜不伐、中正平和、潜心渐修的创作心态和人格操守,恰恰是明清末流文人画家所摒弃,而我们这个时代渐渐湮灭的「古人之心」。
晋唐宋元的绘画,总体上来说是形式与内涵相整合的。渐修得道,讲求功力和学养的传承和完备,传承理法神技兼备的高标准艺术。它把表现与再现最完美地结合起来,就是我们常说的「形神兼备」,既尊重和维护艺术本身的独立,又照顾到物象固有的形神体貌,在精神和品调上,画中有诗,有人格,有操守,一种贵族式的精神和操守,平淡天真,冲和蕴藉。这里成就最大,对后世影响最深的,当然是宋代的绘画。
陈寅恪先生讲:「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水墨与丹青、崇高与细微、精细严谨与博大沉雄、院体与人文、技艺与性灵、华贵与野逸、写实与造境,一切都不是今天那样去争论不休和混淆不清的问题。
我想这才是一个时代的自信,才是一种最高级的对美的把握能力。这种审美的自信的能力,可以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因为它才是中国古典绘画真正的精神。
然后谈到一个工细和粗放的问题,我之所以不愿意使用「工笔」和「写意」这两个词,实在是觉得这两个词太过于外行。好像一画的细腻就是「工笔画」,一画的粗放就是「写意画」。那么徐熙的《雪竹图》,郭熙的《早春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算什么画呢?张大千先生曾说:「写是用笔,意是造境。」「写意」在今天被我们错误的理解成为一个面貌和方法,或者一个品种。其实它是一种精神,一个规格很高的追求,是人和造化,与外物精神上的契合和向往。更是一种艺术家自身一切情怀和人格的外化形式。从前,没有工写之分,可能是只有疏体和密体、粗笔和细笔之别。我们看晋唐宋元很多名迹,气象中雍容博大,堂皇典雅,时或平淡天真、静谧清幽,总体的胎息是雅正从容。笔法上有放逸简率,不经意间又透露出穷神尽气,惨淡经营。反之,即使最精微细腻的描写,又率略天真,笔简意工,如入化境。传递出博大、豪迈而又蕴藉天然的气象。中庸有度,绝不是琐屑、僵滞、纤弱、拘谨和呆板。
反观明清和民国乃至今天画坛的所谓「大写意」,明清画家的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是一弊;孤冷乖僻,故作清高又是一弊。表现在艺术创作上,或者是以破坏成法为突破口,标新立异,故作狂态,粗野鄙薄,斯文扫地;或者僵如死蛇,状似乞儿,一味故纸堆里求生活,丧失起码的创造力。至于民国和今天的所谓「写意画」,商品味、浮躁气、庸俗气,更无论矣。
本来,笔墨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物象,是艺术自身合理、完善、唯美化的体现,而体现「有我」的本体意识,也是物我两忘,物我交融的升华,更多时候,绘画的手段和目的及其从属关系的变化,有时恰恰会成就艺术的高低,也是艺术本身浪漫化和自律化的最高阶段。「细能春蚕吐丝,放则横扫千军」,是一个画家掌控情绪和技艺的能力,工写、粗细只是手段,并皆服从于心灵「写意」的目的。
我自幼年随家父习诗文书画,濡之既久,爱之弥深。既入弱冠以来,全身心流连于绘事,「一艺之成,莫不神于好而精于勤。」方今二十载,深知艺有寸进,都需要一个艺术家付出辛勤的努力和孤独岑寂的探索。
我以为古往今来的经典,可以称为「古典」,往圣先哲深睿高华的感悟,史家博雅浩大的大义微言,诗家沉雄逸迈的文思,是中国画家同样要热爱并且植根到血液中的营养,亦是一个中国画家作品可以承载包含多少文化价值的必备基础。
南宋邓椿《画继》入门所言: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树石,花竹翎毛,鸟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实际上是讲中国画题材的广泛。真正好的艺术家,把各个科目当作不同的营养,抒发不同的心境和情怀。赵孟俯,张大千等无一不是如此。
由精严谨细上溯为精、为妙、为神、为逸、为自然,是一个人修养、学识、情操、技艺的全面提升和进步的漫漫艺路。「上穷碧落下黄泉」,无止境的勤奋严谨学习和追求是探寻艺术之路的唯一方法。
每日把自己以往的一切所得当作基础的一部分,默默地去耕耘,默默地去感悟;每日把自己当成是幼年的自己,一切重新开始,保持对艺术纯真的情感,由此方可期于将来。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